对高中体育新编试验教材的几点思考

2019-08-20 15:10

摘自:《梁溪教育博客》

[前言]: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世纪,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提出为体育教育提供了一个契机,各体育机构、部门深化改革,对现行的中小教材不断地进行修订补充。其中体育教材以中学做为实验的突破口,是努力贯彻这一新教育理念的重大举措。做为教材的主要实施者,体育教师应该对新教材认真学习,仔细分析,集中研讨,力争对新教材有一种科学的认识和辩证的态度,以便于更好地进行体育与健康的教学,为新教材的实验改革做出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 素质教育、健康第一、新教材、教材内容、考试评价、主体性

1、对体育教材更名的思考

“体育”顾名思义即体育的教育,从广义上讲涵盖范围非常广,有“健康”教育内容在里面,但从过去对体育教育的实施过程看,体育课对“健康”的要求贯彻得不够深入,或者说理论上没有明确化,实施上没有具体化。这次将“健康”做为新教材的名字中的一部分,对此我们应有一个新的认识。

1、1更名是教育理念向前发展的具体体现(即“健康第一”的思想)。

体育教育的理念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过去由于人们对体育认识的不够深入,观念相对落后,通过对各种教育理念整合,人们开始认识到体育教育功能过于单薄,覆盖面小,于是提出了全新指导思想:体育教育要以“健康第一”为准绳,对体育的三大功能(即生物学功能,教育学功能,社会学功能)进行明确定性,把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放在第一位。素质取决于“健康”,“健康”有三个方面内容: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特别是健康的心理这个环节,我们的工作相对薄弱,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成功教育,挫折教育,合作教育,开放的社会化教育等都是教材更名后带给我们思考和改进工作方法的切入点。这此将“健康”特别地提出,表明我们理论界对体育教育的认识更加清晰。

1、2正确认识体育与健康的二者关系。

之所以更名为“体育与健康”,并非说明体育教育中没有“健康”的内容,而是我们以前的教育过程中对这个“健康”理解不够深刻。可以说,“体育”是手段,“健康”是目的,二者是辩证的统一体。撇开“体育”就谈不上“健康”,放弃“健康”这个终极目标,那么“体育”就是无线的风筝,失去了行动的准则,做为我们体育教师应在加强体育教材的研究,教法的改进的同时,要以“健康”为依据,比照结果,合则行,不合则放弃或改进。

2、对教材内容的思考

2、1对教材内容的连续、继承性、历史性的思考。

改革总是渐进的,寄希望“毕其功于一役”是不现实的。新编教材承继了优秀的传统,去粗取精,整合了现代教育有有益经验。“存在即是合理”,过去各个时代的体育教育内容是根据特定时期的情况而制定相对科学的措施,对那个时代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人们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认识的程度不断的提高,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科学的教育理念,并在持续地进行教育的改革,这些都是人类文化资源的积淀,我们应该好好地利用它们,为新时代的教育发展做出贡献。

改革不是跳跃性的发展,前后之间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新编教材看,并非我们某些人所期望的那样,改得面目前非,依旧是传统内容占主导地位。其实这正是我们总结了前面改革的经验,做出这样的选择是一种理性表现。人类文化有其特有的传承性,想在内容上来个天翻地覆的变化是不可能的,但是教育观念的改变是革命性的,我们不能停留在旧有的观念上,要研究新教材内容,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摸索新的教学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在方法论上下功夫,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做为研究的重点。

2、2教材内容“开放”式的思考

新的教材更注重于“开放”式管理。加大了选修教材的比重,体现在球类项目课时数增多,另外民族传统体育也略有增强。“开放”式管理最大的优势就体现在教师和学生都有了较大的自主权。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主体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有选择的权利,可以发展自己的专长和兴趣爱好。其二,教师的主体性。“下拉式菜单”的内容给了教师较大的选择空间,这种选择的优点显而易见,如注重了各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或特殊要求,也考虑了各地风俗文化、地域差异等等。教材内容富于弹性,偏重在指导上。

新教材既给我们体育教师提供了广阔施展创新教育的舞台,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教学的不确定性。如何根据地方特色,学校实际,学生特点,选择好“菜单”,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的课题。我们要集思广益,但不能人云亦云而“随大流”,要独辟蹊径,主动探索,找到教学与内容的最佳契合点。

3、对教材考试评价的思考

应该说,这次体育教材实验的改革的突破口就是对体育考核体系的改革。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过去或是今天,对体育考核的评价很少有过统一的认识。从新教材看,评价体育没革命性的突破,但是较之过去还是有些许新意。

3、1对评价方式多元化的思考

过去的评价较单一,过分依赖量化考核,每学期考几样,对照分值就是体育的总成绩。这种评价的不合理性很明显一点就是缺少人性化的关爱,没有考虑到学生先天的条件和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努力程度,也很难对这种教育在将来产生的效果做出正确的评价。新教材加强了技评的成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量化的强度,使部分在身体先天处于明显劣势的学生得到一定的补偿。但这种评价从实际操作上看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说身体素质好的同学在技评上也常常好于身体素质差的同学,如果这个时候教师人为控制,那么又失去了考试的公平性。新教材为此制定了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如认知水平,道德水平,学习态度,出勤率等等。这种评价应该说更为合理些的。但合理也只是相对的,在很大程度上它并不能很正确的评价出某个教育在实施教育方法上的成功与否。比如说一个学生学习很认真,态度也很积极,出勤率也高,但他只是为了求得一个好成绩,也许以后这个学生对体育一点也没兴趣,不会主动去参加体育锻炼,那么可以说这种体育教育是失败的,因为我们没有达到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终身体育。

3、2对学生主体性的思考

新编教材加入了学生的自我评价。这大概是本教材中对评价体系的最大的特色了。其中这种评价又是形式多样的,从阶段看,可以为分为三个:学前自评,学中自评,学后自评。从学生人数看有个体评价和群体评价,这样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那么这个地方有两个问题需要思考:其一,如何做好学生自评工作。从历史的传统看,我们的学生是不善于做这项工作的。大部分学生还不习惯这种自评方式,也不知从什么地方下手。我们体育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去帮助他们,指导他们,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自评习惯。其二,自评的合理性如何得到落实。人的素质是千差万别的,态度也不一致,加之学生自身认知程度还有欠缺,自评结果也不一定都能表现得很合理。比如说,有的学生对自身评过高,制定相对应的目标也就较高,其结果是达不到这个要求,可能对该学生的自尊心有一定的伤害;有的学生刚好相反,对自身的评估过低,那么结果是目标太低,达不到锻炼的效果。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参预这处自评估式的管理。在新教材中的体现就是加入了教师评价和学生群体评价。但就这两面评价方式的介入看也有两个问题要思考:第一点,群体性的评价的合理性。虽则群体的评价比个体评价要客观些,但不排除集体“作弊”的可能,如在体操项目的评价中,某些学生为了自身的利益,对他人的评价远远高于他应得到的等第。这样优劣不分,失去了公平性。笔者在实验教学中多次运用此法,效果不好。这涉及到方方面面,学生的心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品德,学生的班风等诸多方面。教师对此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了解学生的情况,做到有的放矢,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方法。其二,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的矛盾。加入教师的评价是必要的,可以对学生自评偏差进行指导。但是教师的评价如果经常与学生的自评相联系距甚远,久而久之,学生可能产生逆反心理,有抵触情绪,那么自评可能就没有了动力,积极性受到打击,学生的主体性也得不到充分体现,自评的意义就失去了。两种评价之间关系是微妙的,体育教师要主动疏导这二者的关系,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评估,不要使两者的评价变为“二元对立”的关系,要使它们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为同一个目的而融为一体。

3、3对评价操作性的思考。

改革几年,教育界对于体育考试方法进行了不断地尝试,其中不乏成功的例子,但有很多只能停留在理想化的水平上,由于操作上的困难,都很难得以实现。有些方法脱离实际,根本不具操作性,有些又太复杂,很多体育教师都难以一一弄清,也不能指望每个教师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这个上面。所以找到既有普遍性,又有实效且易于操作的考核方案是一件重大的工程,不是几个人的争论就能解决的。需要我们体育工作者长期的实践,不断的摸索,总结出适合学生体育发展的考试方法。

[参考文献]:

1、《体育教学》2001年第二期和第三期

2、《中国学校体育》2001年第三期